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南大街1号1-3层313室 16536778365 anterior@att.net

公司动态

记者独木舟直击洪灾现场 两男子涉水而行显从容

2025-07-05

6 月 25 日,重庆巫溪县遭遇强降雨侵袭,多地出现严重内涝和山体滑坡风险。在古路镇一带,记者搭乘独木舟深入受灾区域进行现场报道时,捕捉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—— 两名当地男子身着短裤、手持竹竿,在齐腰深的积水中稳步前行,神态自若地穿过被洪水淹没的街道。这一场景与记者在舟上紧张记录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,展现出受灾群众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坚韧与镇定。

一、洪峰过境:小城变 “泽国”

据巫溪县气象局监测,此次强降雨过程累计雨量达 50~90 毫米,局部地区超过 110 毫米,最大小时雨强达 60 毫米。暴雨导致大宁河支流河水暴涨,古路镇、上磺镇等低洼地带迅速被洪水吞噬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主干道积水最深达 1.5 米,沿街商铺的卷闸门被冲毁,家具、杂物漂浮在水面上。部分居民楼的一楼完全浸泡在水中,二楼窗户伸出竹竿晾晒衣物,形成 “水中孤岛” 的奇特景象。

在羊桥村的水稻种植基地,1200 余亩稻田被洪水漫灌,泛黄的稻穗在浊浪中摇曳。当地党员干部组成的防汛突击队正连夜疏通排水渠,试图挽救即将成熟的庄稼。而在城区,柏杨河水位超警戒水位,沿岸道路被冲毁,交警部门紧急实施交通管制,仅允许救援车辆通行。

二、记者 “摆渡”:记录真实灾情

面对汹涌的洪水,巫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明和摄像师张伟主动请缨,驾驶独木舟深入灾区。“我们必须把最真实的情况传递出去,让外界知道这里需要帮助。” 李明回忆说。独木舟在暗流中颠簸前行,两人一边躲避漂浮的树枝和建筑垃圾,一边用防水摄像机记录受灾场景。

在采访过程中,他们遇到了正在转移物资的村民王强。“家里的冰箱、电视都泡在水里了,但人没事就好。” 王强说,当地政府提前通知了转移,大部分村民已撤离到安置点。记者注意到,王强的裤腿卷得老高,脚上穿着防滑胶鞋,显然对这样的洪灾并不陌生。“我们这里年年发大水,早就习惯了。” 他苦笑着说。

三、涉水者:从容背后的生存智慧

两名涉水男子的淡定表现引发了记者的好奇。经了解,他们是当地的渔民,常年在大宁河上打鱼,对水性和地形极为熟悉。“水最深的地方也就到腰这儿,底下的路我们闭着眼睛都能走。” 其中一名男子张师傅说,他们之所以选择涉水而非等待救援,是因为要去对岸的亲戚家查看情况。“家里还有老人,不放心。”

这种从容背后,是当地居民长期与洪水共处积累的生存智慧。在巫溪,许多家庭都备有救生衣、皮划艇等应急物资,年轻人从小就学习游泳和划船技巧。“我们这儿的孩子,七八岁就能在河里扑腾了。” 张师傅的同伴李师傅说,每年汛期,村里都会组织防汛演练,确保大家在危急时刻能够自救。

四、政府应对:筑牢安全防线

面对严峻的汛情,巫溪县迅速启动地质灾害 Ⅳ 级应急响应,县应急管理局、水利局等部门联合成立防汛指挥部,统筹协调救援工作。截至 25 日晚,全县已安全转移 126 名受威胁群众,临时安置点提供了食物、饮用水和被褥等基本生活物资。

在上磺镇,由党员干部组成的巡查队逐户排查地质灾害隐患,向村民普及防汛避险知识。“我们重点关注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,确保不漏一户、不落一人。” 巡查队队长范洪川说。同时,农业部门组织专家指导农民开展生产自救,通过抽水排涝、加固田埂等措施减少农作物损失。

五、历史镜鉴:洪灾频发的启示

巫溪县地处大巴山暴雨区,洪灾历史悠久。据《巫溪县志》记载,自 1801 年至 1998 年的 198 年间,该县共发生特大洪灾 17 次,平均每 12 年一次。1998 年的洪水更是造成近亿元直接经济损失,县城主要街道被淹,基础设施损毁严重。

近年来,当地政府通过修建防洪河堤、整治河道、建设水库等措施,逐步提升防洪能力。例如,贯通大泉山排洪隧洞后,羊桥坝地区的洪患得到有效缓解。同时,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的投入使用,使地质灾害预警精度大幅提高,为群众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
六、专家呼吁:加强防灾减灾意识

“虽然巫溪的防洪能力有所提升,但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在增加,防灾减灾工作仍需常抓不懈。” 重庆市水利局专家指出,此次暴雨叠加前期干旱,岩土体稳定性降低,极易引发次生灾害。他建议,进一步加强对中小河流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,完善应急预案,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。

此外,专家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灾区重建工作。“洪水退去后九游app,道路修复、房屋重建、农业复产都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支持。” 他说,“希望更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,帮助巫溪人民早日恢复正常生活。”

这场洪灾虽然给巫溪带来了巨大挑战,但也见证了普通人的坚韧与团结。记者独木舟上的镜头,记录下的不仅是灾情,更是人性的光辉与生命的力量。正如张师傅所说:“洪水总会退去,日子还得继续过。” 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,巫溪人民正以乐观的态度和顽强的精神,书写着灾后重建的新篇章。

记者独木舟直击洪灾现场 两男子涉水而行显从容